在我國繁花似錦的古代藝術寶庫中,有一種稱為螺鈿的漆工藝品,它造型工致精美,色彩華麗多變,工藝技巧獨樹一幟。— 1 —大漆螺鈿明代黃成《髹飾錄》關于“螺鈿”的解釋是:螺鈿即螺填也。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致如畫為妙,又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又有片嵌者,界廓理皴皆以劃文。 螺鈿是我國傳統家具上常用的材質,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它是指用螺殼、浜殼、貝殼等軟體動物的體殼加工成薄片,刻劃并拼組成花草、人物、鳥獸等紋樣,鑲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裝飾技法。然后將其嵌入預先雕成的凹形圖案內,再髹上一層光漆,之后磨平拋光使其露出鈿片,就制成了色彩艷麗的嵌螺鈿器物了。 關于螺鈿的記載早在西周時期便有記載。可是,為何古人偏偏選用貝殼來進行裝飾呢?這主要源于我國古人早期的“錢幣”——貝殼。在今天的漢字當中,我們會發現,很多與錢相關的字都從“貝”字旁,比如“財”、“購”、“貨”、“資”等。將作為貨幣的貝殼鑲嵌在器物上,實則是一種地位和財富的象征。 到了商周以后,由于貨幣形態逐漸發生了改變,開始啟用各種金屬造幣,擺脫了貝幣的形態。此時貝殼不再是社會公認的一種“價值”后,螺鈿鑲嵌就變成一種純粹的美的追求。 — 2 —螺鈿歷史 螺鈿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西周時期,螺鈿工藝就被用作于漆器上。在陜西、河南、北京等地發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過鑲嵌蚌泡的漆器。▲西周彩繪獸面鳳鳥紋螺鈿漆缶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玻璃河西周燕國墓地發掘到的西周嵌螺鈿漆器。殷瑋璋先生在《記北京琉璃河遺址出土的西周漆器》一文中指出:琉璃河出土的漆器和漆豆,器表鑲嵌的蚌飾都經鋸割或裁切成片,并磨成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或其它特定的形狀,拼嵌出饕餮、鳳鳥、圓渦等圖案紋樣,有的蚌片上還有劃紋,符合螺鈿的特定含義,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