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畫中的家具

如何了解古代家具的真實形象?除了考古發掘得到的實物外,古畫也是一個不錯的渠道。雖然繪畫
難免會存在一些因藝術處理導致的失真,但它的色彩、形狀、細節等等信息,依然能給傳統家具研
究提供幫助。
今天我們要欣賞的這套圖冊是清人所作,畫冊名為《圣帝明王善端錄》圖冊,描繪的正是從唐虞至
元明歷代賢明帝王的嘉言德行,每事一圖(家具主要體現的是清代風格),敘事之外并加贊語。贊
語由清代陳世倌書,繪者不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一圖冊在清代宮廷中扮演的正是“教材”角色,豐富的圖畫更易于讓孩童接受,所以很適合用來教
導規勸皇室子孫,以史為鑒,修身正范。
《史記》中對堯的介紹是:“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在他治
下,天下人都能安居樂業。

這幅圖畫的是虞舜與皋陶君臣一心。畫面中虞舜坐在靠背椅上,靠背椅靠背不高,僅到其背中部,
又鋪了椅披,看不清具體造型,下方倒是露出了獨特的腳踏設計,頗有華美之氣。

下面這幅圖講的則是虞舜為了求賢納諫,制作五明扇、樹立誹謗木的故事。五明扇即廣達圣明,表
明自己求賢若渴,據說這也是扇子的起源;誹謗木則可以使百姓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圖中的舜帝坐在一個頗似“輪椅”的坐具上,這件坐具靠背到扶手的線條方圓相融,前方還設有小
桌板便于擱手置物,底部帶腳踏可使雙腳騰空,兩側車輪后接雙桿,由人力驅動。

這幅畫描繪的是大禹五音聽政的故事,五音指的是五種樂器,分別是鐘、鼓、鐸、石磬、鞀這五種
樂器,有不同需求的百姓使用不同樂器。圖中家具主要為樂器架,鐘、鼓、磬的樂器架都十分典型是清代
樂器架的經典造型。

此圖描繪的是禹和益稷奉命為百姓解憂難的場景,禹十三年治水,過家門而不入,益稷教會百姓種
植糧食。圖中的禹坐在小舟上作沉思狀,岸上扛著農具的眾人緊跟在一輛馬車后。

這一幅圖描繪的場景是商王成湯在野郊遇到用羅網捕捉禽獸的人,故而并未有家具形象出現。

這幅圖畫的是武丁夢得賢臣的故事。畫面中的武丁坐在羅漢床上,羅漢床體量寬大,圍子高度偏低
矮,框架似為漆作,帶花紋。床面則為藤編軟屜,腿部還鎪雕成云紋樣。這幅圖中的家具陳設組合也比較
完整,羅漢床背后是繪著白鶴圖的大屏風,旁側則是承托著香薰的方形香幾。

周文王做世子的時候,每天都會去朝見父親王季,雞鳴時分就站在寢殿門外詢問侍者父親今日安否
在這幅圖中,右下角拱手作揖向侍者的正是周文王。

這一幅圖描繪的是周武王在朝堂上召見師尚父,也就是姜子牙的場景。畫面中周武王坐在滿髹朱漆
的碩大扶手椅上,椅背高聳,通身滿雕龍紋,以華美的品相暗示主人尊貴的地位。下方亦不敷衍,用獸足
彎腿承托,又接托泥和花形腳踏,顯得層次感十足。
旁側還有武器架,盆架,夾頭榫翹頭大案,武器架和翹頭案似乎髹漆作,前者雕花細密繁復,后者
體型龐大,牙板和板足上還鎪雕如意云頭。

武王克商以后,頒布了許多政令,功績彪炳。畫面中描繪的正是武王朝見群臣,武王高坐于帶椅披
的靠背椅上,手邊微微能看出其扶手模樣,結合椅背造型,可以推測其為圈椅。背后則是繪了水波圖景的
大屏風。

成王是武王的兒子,初在位時由周公輔政,后又營造新都成周,統治中國、大封諸侯、派兵東征、
制禮作樂。圖冊中關于周成王的共三幅,下面這一幅是他上朝的場景。圖中的“龍椅”造型包含繁密的透
雕螭龍,且色彩選擇了后代帝王最偏愛的明黃,椅面頗為寬大,下方還接束腰與彎腿,氣勢雄渾。

稼穡是周朝的“王業”,周公希望成王能明白農事艱難,所以讓瞽矇(樂官)朝夕諷誦關于農事的
民歌。畫面為內室場景,纖長的畫桌上擺放著文房用品,桌心似為另嵌的石板,面沿下亦有明顯的束腰作
分隔,側面還可以看到腿間造型別致的牙條和矮老。與畫桌相配的則是繡墩與燈架。

召公隨從周成王游于卷阿之上,還為之作詩,以贊頌和規勸成王。畫面中的右下角正是成王出行使
用的車輦,由靠背椅增設華美的攢尖頂頂棚制成,各種綾羅錦繡的色彩與花紋都頗為驚艷。

周宣王“內修正事,外攘夷狄,復文武之疆土”,才使周朝迎來了中興之勢。為了體現這位帝王的
不同,作者特別強化了軍事色彩,連周宣王的坐具都鋪設的虎皮。一旁的武器架雖然也還帶有雕花
但更偏實用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