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李清照的生活是這樣的
九百多年前,“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誕生于一個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李格非機敏擅文,被蘇軾收
在門下,是“蘇門后四學士”之一,甚至有人認為他是“太史公之后的一人”。優(yōu)裕的物質生活與
豐富的藏書滋養(yǎng)出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少女,十六歲的李清照,就已經寫下了《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這闕詞在當時轟動了整個京師的文壇,到現在仍然驚艷著每一個中國古典文學的初學者。
明 《千秋絕艷圖·李清照》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她的詞作清麗秀婉,別出心裁,在當時就刻印行世,得到了眾多同行的認可,被奉為女中第一人。
她和丈夫趙明誠還都癡迷于金石學問,甚至愿為其清貧度日,得益于家中豐厚的收藏,李清照幫助
丈夫完成了巨著《金石錄》的撰寫。透過李清照的文學作品,我們不僅能看到一個宋代貴族少女的
閨中生活,還能窺見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學。
“藤床”即藤編之床,藤柔軟纖細,編織成型后既有穩(wěn)定不散的造型,又能貼合肌膚,且輕便耐用,
實用性很高。傳統(tǒng)家具諸如床榻、座椅此類,往往還有用硬木制作骨架結構,接觸面使用藤編軟屜
的習慣。
明?紫檀藤心矮圈椅 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床在宋代頗為時興,除了李清照之外,蘇軾詞中也屢屢提到——“暫借藤床與瓦枕,莫教辜負
竹風涼”;“閑臥藤床觀社柳,夜隨春夢到江南”;“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
“紙帳”如其名,即以紙為原料制作的床帳,但這種紙可不是普通的書寫用紙,而是一種藤皮繭紙。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介紹過這種紙帳的做法:
用藤皮繭紙纏于木上,以索纏緊,勒作皺紋,不用糊,以線折縫縫之。頂不用紙,以稀布為頂,取其透氣。或畫
以梅花,或畫以蝴蝶,自是分外清致。
紙帳在宋代文人群體里也很受歡迎,林洪《山家清事》中還特別提到了一種“梅花紙帳”,即紙帳
上描繪梅景,或把插梅的花瓶掛在床腳四柱,使得梅影能映照在紙帳上。疏影橫斜,盡是文人雅趣
“山枕”為何?從唐到清的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這個詞出現,譬如溫庭筠寫過“山枕隱秾妝”,
納蘭容若也寫過“山枕檀痕涴”。可以確定的是,它肯定是一種枕頭。李清照還寫過一句關于山枕
的詞“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能損壞金屬發(fā)釵的枕頭,可見其材質硬度不低。而傳統(tǒng)的枕頭多以瓷
木、石等材質制成,幾乎都是硬枕,山枕很可能是枕頭的一種通稱。
宋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八方枕?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陳元龍的《格致鏡原》記載了一條關于山枕的信息:“支髻枕,庾公所作,蓋今俗山枕。”傳
統(tǒng)枕頭的常見造型是中間凹,外緣高,上寬下窄,以形成一個可擱腦的弧面,這種枕頭能支髻固發(fā)
保證使用者發(fā)型不亂。
結合李清照詞“水晶山枕象牙床”又可知,山枕的“山”與材質無關,或許正是因為其造型起伏宛
如山巒峰谷,才將其命名為山枕。在耳熟能詳的《醉花陰》中,還有一句“玉枕紗廚”,這里的玉枕更
可能指的是色質如青玉一樣的青白瓷枕。瓷枕始燒于隋,最初以脈枕的形式出現,后來逐漸演變成寢具,
有清涼沁膚、爽身怡神、“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在宮廷和民間都十分流行。
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雙獅枕 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吳自牧曾在筆記《夢梁錄》中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宋代是香文化發(fā)展
的一個頂峰,達官顯貴、文人墨客、市井百姓無不在香道上追尋,許多名仕甚至會自己制香,比如
蘇軾就有自己的代表作——“雪中春信”。
在李清照詞中,“香”的出現也十分頻繁,尤其是上文提到的“瑞腦”,更是她的摯愛。“瑞腦”
即龍腦香,又稱冰片,是龍腦香樹樹脂凝結形成的一種白色結晶體,它還是禮佛、浴佛的上品。
除了“瑞腦”,沉水香也是李清照會使用的一種香,如“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沉水香即我
們熟悉的沉香,自古以來被奉為眾香之首。她還寫到了如何用香——“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篆香
即將香料做成篆文形狀,點燃一端使用。因為這一方法能使每次使用固定的香料量,所以也被用來計時
對燃香來說,香器也是必不可少的,從她詞中來看,她常用的香器有“金獸”、“金猊”、“玉鴨
熏爐”、“玉爐”等,也就是香爐造型為獸形和鴨形,材質為金屬或玉(也可能是瓷的美稱)。
北宋 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宋 《竹間焚香》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 定窯白釉五足熏爐?
從這闕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貴族婦女的出行工具是“香車寶馬”,寶馬不必多言,香車之“香”源于
何處呢?
南宋 龔開《鐘進士移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其實,唐詩宋詞中關于“香車”的還不少,比如唐代張泌有“鈿轂香車過柳堤”,而宋代晏殊有“
油壁香車不再逢”,辛棄疾名詞《青玉案》中亦有“寶馬雕車香滿路”,這幾種車各有各的特色,但
共同點就是都有濃香,可以說是見“車”必“香”,甚至還有“七香車”一說。
關于香氣的來源,有人認為是用香料涂飾,有人則認為是用香木制作,還有人認為是在車中懸掛香
囊增香,但無論是何種手段,都可以看到宋人,尤其是貴族階層對“香”的執(zhí)著,無怪乎當時有“巷
陌皆香”的盛況。
《清明上河圖》中的香料鋪子
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立春前夕,李清照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為了進獻宮中寫下了此應
酬之作。詩中贊揚了皇帝謝絕進奉黃金簟、撤除玉局床、用庭燎照明、不再使用昂貴沉香的種種行為展
現了皇帝的勤勉儉樸。
簟一般來說指的是鋪在床上使用竹席、涼席,有人認為黃金簟制作中摻雜了珍貴黃金的一種簟。《南
史·齊武帝紀》永明九年曾記載:“夏五月丙申,林邑國獻金簟。”
宋 《宮沼納涼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安石另有一首《次韻信都公石枕蘄簟》,其中提到“蘄水織簟黃金紋”,蘄水是黃岡境內五水之
一,也就是說蘄水織造的簟有黃金一般的色紋,但具體制作方法不可考。
局床即局腳床,局,通“曲”,也就是說床榻的腳是彎曲的。東漢時期的墓葬壁畫中就有了彎腿
榻的形象,魏晉南北朝時,彎腿床更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力求節(jié)儉的宋武帝不用局腳床,齊高帝則
是下令不允許民間用局腳床。
東漢 河北望都墓壁畫中的彎腿榻(摹本)
北魏 司馬金龍墓屏風上的局腳榻
唐時局腳床地位依然很高,也被稱為“牙床”,日本《國家珍寶帳》記載的唐代木畫紫檀局腳雙六
棋局中就有:“木畫紫檀棊局一具,牙界花形眼,牙床腳,局兩邊著環(huán),局內藏納棊子龜形器,納金
銀龜甲龕”。
王世襄先生認為,唐代流行的這種以板片構造、內部帶有曲線輪廓腿足的床榻樣式也可以稱為壸門
床榻。
唐代 木畫紫檀局腳雙六棋局 日本正倉院藏
唐 周昉《調嬰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